
来源:TVT体育平台 发布时间:2025-08-10 21:24:38
就在5月12日那天,中美双方在日内瓦举行的经贸会谈中达成了共识,承诺削减91%的对华关税,这场持续已久的中美贸易战似乎即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。
可到了5月13日,特朗普却放出狠线天内无法谈拢,那么关税将会大幅上涨。虽然他未提及145%这个“脱钩”税率,但从语气中能够准确的看出他意图极限施压。
那么,特朗普的转变到底是为选举造势,还是美国经济不得已而为之呢?而中国又将如何在这场博弈中稳操胜券?
5月12日,中美双方在日内瓦会谈后发表联合声明,美国承诺取消4月8日至9日新增加的关税,但保留之前依据301条款、232条款等实施的基础关税。
外界一致认为,这一举动是特朗普对国内通胀压力以及企业游说的一种暂时妥协。
然而,仅仅一天之后,特朗普在记者会上改口,表示如果90天内中美无法达成进一步协议,那么关税将“大面积上涨”。不过,他同时否认会恢复145%的超高税率,理由是“那样等于完全脱钩”。
这种表态的核心矛盾在于:特朗普既希望能够通过关税威胁向中国施压,又不敢彻底切断中美产业链之间的联系。
截至2025年,美国国内的通胀压力已达到了临界点:鸡蛋价格飙升至7美元一个,汽油价格突破9美元一加仑,中低收入群体的抗议活动此起彼伏。
高关税不仅推高了消费品的价格,还导致加州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暴跌71%,直接冲击了美国的物流和零售业。
尽管特朗普的表态听起来咄咄逼人,但实际上却是“雷声大雨点小”的政治姿态,目的是在选民面前展现强硬形象,同时为后续谈判留出足够的空间。
然而,这种“虚张声势”的策略在中国面前效果并不大,因为过去几年里,中国通过精准反制和市场多元化,早已不再是贸易战初期那个被动挨打的角色。
特朗普的高关税威胁并不是第一次出现,但其效果却一次比一次弱。今年4月份,当美国对华关税飙升至145%时,中美双边贸易额骤降83%,美国企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。
通用汽车因供应链中断被迫暂停在华生产线,洛克希德·马丁的F-35战机产能因稀土短缺减半,美国半导体行业的成本激增40%。
中国控制着全球85%的稀土加工能力和90%的稀土磁体生产,这种供应链优势让美国在关键技术领域处处受限。
中国的反制措施不仅局限于供应链层面,还通过开拓新市场和加强多边合作来削弱美国的影响力。
2024年,中国与拉美国家签署了200万吨车厘子采购协议,直接填补了美国水果对华出口的缺口。
与此同时,中国推动哥伦比亚加入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并与东盟及中东六国启动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,逐步削弱美元在区域贸易中的主导地位。
这些举措使得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“朋友圈”逐步扩大,而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反而使其在国际舞台上日益边缘化。
以波音737 MAX为例,中国民航局对该机型的适航认证态度谨慎,间接导致波音在华订单受阻,某航空公司的737 MAX交付因关税成本过高被迫取消。
这种“以市场换技术”的策略,不仅保护了国内产业,还迫使美国企业主动寻求与中国合作的突破口。
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或许能掀起短暂的波澜,但中国凭借供应链的“硬实力”和多边合作的“软实力”,已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特朗普的“90天威胁”将中美博弈推向新的关键点,但这场谈判的重点已不再是全面的关税对抗,而是具体产业领域的技术性妥协。
在半导体领域,美国希望中国放开对ASML设备的进口限制,而中国则要求美国停止对中芯国际的制裁。潜在的妥协空间在于建立技术转让的“负面清单”。
在新能源领域,美国推动特斯拉全资工厂的审批放开,中国则坚持保留稀土出口管控权,合资企业股比放宽至70%有几率会成为折中方案。
在农业领域,美国寻求恢复400万吨大豆的年度采购,中国则以取消转基因作物禁令为底线,动态配额管理或成为解决方案。
这些博弈点的背后,反映出美国经济的结构性困境。据美财政部测算,如果中美贸易完全脱钩,美国GDP将萎缩4.7%,远超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。
但是,中国不仅在稀土和关键金属领域占据非常大的优势,还通过“一带一路”和数字人民币等战略布局,构建了多元化的贸易和金融网络。
即使面对特朗普的关税威胁,中国也有足够的底气通过市场替代和供应链调整化解冲击。
但未来的90天,中美谈判的最终结果可能不是“关税大战”的全面升级,而是围绕具体产业的“技术换市场”的妥协。
特朗普的强硬表态或许能为他赢得选民的掌声,但在美国经济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的现实面前,这种威胁更像是“隔靴搔痒”。
特朗普的“90天威胁”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大戏,表面看起来强硬,实则充满了妥协的空间。
中国的精准反制、多边合作和经济韧性,让这场贸易博弈的天平逐渐向中方倾斜。未来90天,无论是半导体、新能源还是农业,中美都将在具体领域展开技术和市场的较量。
澎湃新闻:《特朗普称对华关税不会重回145%,不然就线日凤凰卫视 :《特朗普:中美关系全面重启,对华关税不会回到145%水平》2025年5月13日